关于兴伟 > 师生寄语

野心”种子萌芽的地方

2013-11-06 00:00:00

——顾晓亮,大二学生

兴伟是让人内心的 ‘野心种子萌芽的地方。这个野心并非我们通常理解的对权势名利过分贪欲的贬义含义。这种野心萌发的过程,更像是一种在内心深处潜藏已久的、当学习和创业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的真切感受。



“兴伟是让人内心的 ‘野心种子萌芽的地方。”采访过程中,顾晓亮的这句话令人印象颇深,他口中的“野心”并非我们通常理解的“对权势名利过分贪欲”的贬义含义,换言之,这种“野心”萌发的过程,对他而言,更像是一种在内心深处潜藏已久的、当学习和创业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的真切感受。
放弃高考,自主招生也只选择了兴伟一家,这样的孤注一掷在旁人看来可能很难理解,但顾晓亮却有着他的主见,这源自他的自信,也是对兴伟的信任。一年半来,他经历了最初的不适应,但逐渐在自由、宽容的学习氛围中调整了状态,现在的他,谈起学习、谈起课程已经是头头是道,尤其是在一些兴趣浓厚的课程上,聊起来更是滔滔不绝。
他告诉记者,在兴伟,近乎12的师生比,小班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离导师更近,这是在其他的高校中无法实现的。“传统的大课模式下,学生们不是睡觉就是玩手机,课堂教学的成效极低,而我们则不同,每堂课的人数都不会超过10个,这样的课堂压力也迫使我们更专注、更投入。”就课程安排来说,兴伟的模式接近欧美院校,总的来说课程量不算多,但作业量并不少,导师会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让他们学会自我调节、安排、分配学习内容,从而自主、自发地养成一个适合自己的、长期性的学习习惯。

此外,顾晓亮还提到,超高的师生比也促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不论课堂内外,导师们对每个学生都特别关注,兴伟实行师生住宿制,导师、学生们经常会像朋友一样聊天、开玩笑、一起外出聚餐或是开party,学习的氛围也在课后得以更好的延续,有的学生因为一个难题半夜去敲导师房门,诸如此类的小故事时有发生。“我们和导师交流的时间、空间很大,并且他们都是来自国际一流高校、经验丰富的名师,对我们学生来说,学到的东西自然也就更多了。”顾晓亮说。
顾晓亮向记者介绍了他收获最大的“I/QSeminar(Issues/Questions Seminar,即热点事件/问题研讨小组)”课程和“大学生自主创业”项目。“I/QSeminar”和一般的课程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跨学科”的教学模式,一般学校会在每个课程模块(block)中设置1~2种“I/Q Seminar”供学生自主选择,而这些“I/QSeminar”又会涉及到各个不同领域的热点问题,在课程中会有至少两个不同学科门类的教授参与讲课,并带领学生深入讨论。
“导师会留给我们尽可能多的时间去辩论,最后会有一个投票的过程,但评判谁对谁错并不重要,这不是我们课程的目的,令我们受益匪浅的是这样一个培养、激发思维和表述能力的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导师之间都是平等的,就连两个导师之间发生激烈争论的情形也是很常见的,这在国内的传统院校里几乎是不能想象的。”顾晓亮说,亲历过导师们你来我往的唇枪舌剑之后,他才真正体会到,一个学者对真理的热切渴望是什么样的,他为之深深震撼。“还有一点,在兴伟,反对和质疑的声音是被鼓励和肯定的,以往外教对中国学生的印象往往是——看他一眼永远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不知道他是否听了进去,到提问的时候也只会统一地默默低下头,而经过这一年多的学习,我可以很自信地说,我们的眼睛是会交流的,从中是看得见思想的。”
除了课堂体验,丰富的国际交流经验也使兴伟的人才培养模式真正称得上“国际化”。10月初刚刚经历的5天芬兰之行就令顾晓亮收获颇丰,其中,对芬兰最大的综合类高等院校之一于韦斯屈莱大学“大学生自主创业”项目的考察是此行的主要任务,课程的大致模式为:首先,经过性格测试将学生分为20人左右一组,每组配一个指导教练,在签订合约之后,每人投资一定金额,开始为期半年的第一阶段创业,项目可以是软件开发、餐厅经营等等,由组员自行决定,半年合约到期后,无法坚持的学生可以要求退出,其余则继续此项创业项目,直到三年半的总合约期满,坚持到最后的学生们可以用最终的盈利金额进行一次团队性的环球旅行。

虽然顾晓亮目前把“leader-ship(领导力)”预设为大学后两年的主要方向,但他心中也一直存有一个“创业梦”,看到这样一个融合兼顾了两者的创业项目,他无法不心动,而同行的两位教授和创始人陈韦明也都认为,这样的模式真正能从实战上培养学生的生活及创业能力,而且可操作性也很强,准备将其引入到兴伟的课程中来,并将创业范围扩展到世界各地,初步设想是规定创业团队每个洲去一个国家。目前,这个项目已经在紧张的筹备过程中,明年西班牙的教授还会到上海进行系统化的指导,如果一切就绪,下学期项目就会开出。而从芬兰回来之后,顾晓亮每周都会抽出一定的时间,向其他学生讲解项目的具体操作,希望能招募到志同道合的队友,赚得大学生涯的“第一桶金”。
(摘自《东方教育时报》2013116日第16版)